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日新月异唐山行 作者:王玉英

发表于2010-09-15

日新月异唐山行 作者:王玉英

我的家乡在唐山,我亲眼见证了她的昨天和今天。无论人们的衣食住行,还是人们的精神面貌,可谓今非昔比。尤其是人们的出行,变化速度之快,变化幅度之大,令人由衷惊叹!

记得儿时的乡村,村里村外的路,都是走的人多了自然而成的路。出门入户几里、十几里,都要靠双腿去量,还美其名曰“11”路。走在那样的路上,晴天浑身土,雨天满脚泥,真是苦不堪言。

文革期间,响应学农的号召,秋假去生产队参加种麦。我们几个伙伴挤在装满粪土的牛车顶上,沿着坑坑洼洼的乡间土路,来到离家五、六里的目的地,一路颠簸腿麻得下车不能走路。麦子种了几垄,忽然电闪雷鸣,大雨将至。大家赶忙套上车,装上梨及未用光的麦种,化肥。坐在回家的车上,眼看几个骑自行车的从身边疾驰而过,我夺过车把式的牛鞭赶牛走的快些。车走半程,大雨倾盆,浇的我们睁不开眼。随车的老农把槐条编的车兜搭在车厢两侧,上面盖上空化肥袋,让我们在篷下避雨。大风吹落了化肥袋,雨水冲着车兜夹缝的粪土,浇到我们头上、脸上、身上。彼时彼刻,我是多么羡慕骑自行车先到家免受雨淋的人啊!

七十年代,托人求关系,家里终于凭票买了一辆飞鸽牌自行车。我每天骑车去离家八里的镇中,看着身边被自己不断超越的不行人,心里那个美劲难于言表。可是碰上雨天,泥土塞满了自行车轮与盖泥瓦之间的空隙,车寸步难行,就只能肩扛自行车了。是雨后,牛车碾出的车辙印有一尺来深,自行车轮掉到里面,怎么也出不来,加上我骑自行车初学乍练,起初一个月,我创下了二十六天,跟头超过两打的记录。

就是年代,我从乐亭调到古冶。思乡之情让我隔周一次去老家。尽管当时的柏油路面起伏不平,是行至滦南与古冶交界处,车身左右摇摆,上下跳动。偶尔坐车尾,头顶与车顶时有亲密接触,我还是为坐车的风雨无阻深感满足。只是为回家时在路上耗的时间比在家中呆的时间长(因当时每周休一天,须当日返回)略有遗憾。

新世纪来临,家乡的路越修越多,路面越来越宽,路况越来越好。城区处处通公交,外县村村有车站。古冶区内,唐林古赵,坐车就到;回乐亭老家,坐自家车,开车即走,何时想回,不用追点。

如今的唐山,铁路纵横,公路如网。和谐号飞驶,创下了我国车速的最高记录;京唐港运营,架起了唐山通向的桥梁;三女河通航,为唐山人插上了腾飞的翅膀。陆海空立体交通网,让天涯变咫尺,不再是梦想。

经历昨天,对今天倍加珍惜,对明天充满向往。十年,二十年,三十年后的唐山会是什么样,我不敢想象,我怕自己贫乏的想象力辱没了家乡的未来和希望。

发表于2010-11-08
不错哦
上一页|1|
/1页